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荟萃精选

半个世纪莱农情

时间:2025-11-21 来源:校报

属龙的我,生于1952年10月1日,虽说晚了三年,但也可以算作共和国的同龄人了,七十四年的人生长河,岁月流水,碌碌无为。忆往昔,许多过往在时光的冲刷下渐渐模糊,唯有莱阳农校的两年时光,像一朵五彩的浪花,在记忆长河里熠熠生辉。纵使半个世纪过去,那些画面依旧清晰,诲人不倦的老师、朝夕相伴的学友,历历在目,熟悉的身影还在眼前晃动,音容笑貌仍在心头萦绕。这份沉甸甸的莱农深情,早已刻进骨血,成了心底最温暖的印记。

1974年9月,在掖县(现莱州市)朱由公社的大礼堂里,上千人开了两天大会,经过半个下午的演讲,我脱颖而出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

是年11月12日,是我与莱阳农校结缘的日子。怀揣着对农业知识的热望,我踏入校门,被分到农学专业七四级二班。从此,一段充满汗水与心血的求知学路正式启程。

1951年创建的莱阳农校,一度被称为胶东培养公社干部和大队领导的“黄埔军校”和农技人员的“摇篮”。经过70多年的淬炼,形成了莱农精神,这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奉献精神,莱农发展、我在其中的主人翁精神,宽容和谐、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但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们认为就是——实干、好学、能吃苦、爱劳动,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

初进校园,许多身影便深深烙进了心里。当时,农校的主要领导是李世峰、马云江、战毅等,农学系的党支部书记是任奉刚,我的三任班主任分别为张正华、陈存达和姚源喜老师。

莱农的课堂,藏着太多让人难忘的老师。他们各有风格,却都用热忱为我们打开了农业世界的大门。作栽课的沈焕辰老师、遗传育种课的刘恩训老师、小麦栽培课的迟范民老师,植保课的陈秀芬老师、化学课的李品愈老师、地瓜花生栽培课的沈毓俊老师等,严谨得让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敢懈怠;刘少棣老师,身形瘦削却总冲在最前,他自编玉米栽培教材时,我曾多次参与绘制插图;我们的班主任姚源喜老师,在无石灰潮土试验田中创立了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以她弱小的身躯,为我们竖起了做人做事的标尺。

学校正能量风气充足,上下一心,既是领导,又是老师,更是战友,在教育战线的战壕里,一起守望、一起冲锋。师生共同在农业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块在改造山河的大会战中挥锨抡镢,汗水一起流,身沾泥巴多,处处泥土味道香,赤脚劳动更舒畅。课上课下,既是师生,也是战友,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好的榜样。

我们农七四二班全体同学,来自十七个县市,外加建设兵团的知青。从莱州湾畔,从昆嵛山脚,从黄海之滨,来到了五龙河畔——莱阳农校。共同的革命目标,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当年的背景,使各自的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谁说知识浅,文化低,凭我们对党的无限忠心,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基础差,难不倒,时间紧,挤不垮,我们浑身是劲,力量无边。发扬钉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一切难题都不在话下。人民送我们来上学,我们上学为人民。记得当时写了一首诗:“学习好比浪中船,船在浪中必有难。祝你突破船头浪,昂首阔步永向前。”

七十年代的莱阳农校,没有高大的楼房,却有理想的课堂,没有厚厚的书本,却有真理的宝藏。那繁茂的果林,那高产的农场,饱含着真理的智慧,是写在大地上的丰碑。

在校时,我作为班级团支部宣传委员,后来担任了校学生会宣传委员兼板报组组长,学校的板报、宣传栏几乎都由我负责,那段日子像上了发条,却充实得让人踏实,每一份付出,都成了成长的养分。

在校时,我还加入了校长跑队。每天雷打不动跑三五千米,偶尔还挑战万米长跑;图书馆前的长长台阶,成了我们练蹲式跳跃的场地,每一次纵身跃起,都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悄悄磨出了坚韧的性子。

校园生活从不是只有书本,那些实践经历,同样刻满了回忆。

小北山的石堰是我们用双手垒起来的,汗水浸透了衣衫,却在彼此的笑声里尝出了劳动的甜。那里有我亲手用石灰水刷的标语,“农业学大寨,决战过长江”,和新垒的梯田一起,成了小北山最硬的筋骨。 防空洞不时传来爆破的炮声,那是我们的前进战鼓。

曾记得,1975年3月,去莱阳水沐头村实习地瓜育苗,我们自己动手挖、盘回龙火炕,不分昼夜蹲在炕头烧火、测温度,生怕地瓜芽苗受一点委屈。住在生产队马棚的大炕上,我得了感冒,高烧不退时,同学们端水喂药成了病中最暖的阳光。

最难忘的是1975年5月5日至9日的英灵山百里拉练。火红太阳当头照,一路笑声一路歌。大家走路累不累,大家走路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疲劳早抛九霄外。当一步步登上英灵山,站在任常伦烈士墓前,崇敬感瞬间冲散了所有疲惫。工农学员瞻先烈,悲痛化作千钧力,烈士九泉应笑慰,征途自有我们闯。

是年7月,我们去黄县下丁家实习,把课堂上学的知识用到田间地头,才真正懂了“学以致用”的分量。我们看到了下丁家的山水,看到了坡上的梯田层层,了解了大地的变迁,见到了三层楼水库和妇女们修的三八水库,革命沟、大口井、拦河坝、扬水站,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战天斗地。

1976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年。3 月到7月,作为班里唯一非党员的组长,我带着5名学员去海阳县小纪公社实习,住在新庄头村,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新庄头泥泞的土地,雨后拔不动脚,只好买了双高筒水鞋穿。

麦收时,我跟着赵守福的侄子(时为公社副书记)专抢重活干,在风口里徒手往机器里填麦捆,汗流进眼里、手上磨出泡,却没敢退后半步。也是在那儿,我们有幸听“地雷大王”赵守福讲埋地雷打鬼子的故事,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让我们对革命先辈多了份沉甸甸的崇敬。

在村里派饭的日子也很特别。“百家饭”我从村东吃到村西,再从村西吃回村东,除了地富反坏家,不管穷富都去体验。海阳的过水面吃得我胃疼,但那是社员能拿出手的过节饭。直到有一次派到一户光棍家,主人特意去湾里捉了青蛙做菜,那口从未尝过的鲜美的滋味,让我记了整整半个世纪。

这年夏天,我在麦田里发现了多个一根麦秸长有两个麦穗,叫做“禾生双穗”,有人说这是吉兆,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年共和国竟多灾多难。

那些特殊的经历,反倒成了我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刻度。

1976年5月8日,莱阳农业大学成立,我们回校参加成立大会,看着校牌更换的瞬间,自豪感从心底涌上来:我们的校旗——农大的旗,多鲜艳,金色的字,光闪闪。红旗飞舞军号壮,万众沸腾士气昂,农大诞生披金光,工农学员迎朝阳,省地领导做报告,部队首长来支持,千里胶东颂歌传,惊雷轰鸣岘河边。

8月13日,我从莱阳农校毕业,被分配回掖县,带着两年中学到的知识、刻下的精神,踏上了人生新征程。

今天,昔日的莱阳农校已成长为青岛农业大学,但对我而言,莱阳农校的两年,不是人生的一段插曲,而是照亮前路的一束光。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莱农情,会永远藏在心底,陪着我一直往前走。

(史洪涛,山东省莱州市人,我校农学74级2班校友,中共党员,国家注册QMS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员、技术专家、咨询师。现为方圆认证集团农业、园艺专业审核员兼咨询师,方圆认证集团涉农企业专业认证专家。)

本文刊载于《青岛农业大学报》2025年第14期。

  

Baidu
作者:史洪涛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