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百名教授

王凯荣:心系科研,科教先锋

时间:2015-07-20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他用双手谱写粮食安全,用心血描绘祖国未来。他执着追求,埋身于农田之中;敢于创新,倾身于污地之中;淡泊名利,投身于教育事业。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王凯荣教授。

30多年的科研之路,王凯荣教授一直在奋勇前进;十年的教育教学之路,王凯荣教授一直在默默耕耘。他朴实健谈,平易近人,用一颗平实的心,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直奉献。

他爱那一抹绿色

高中毕业之后,王凯荣教授作为知青下乡3年,3年的农村经历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在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知识,为当时身为农业技术员的他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农技经验。他对农业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因此在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便报考了湖南农学院。王教授带着几分自豪感,笑称自己是“四农出身—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农学学位”。“农”这个字,在当今这个“金钱”社会,许多年轻人一听就不感冒,认为挣不到钱,没有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王教授却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当,没有好坏之分,就看你有没有兴趣,兴趣是成就人生和事业的最好的动力。”

王凯荣教授的想法很单纯,只做自己感兴趣的,做自己想做的。因此,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去了当时刚刚成立4年、条件还相对较差的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因为他太想做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了。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不断的钻研,王凯荣老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从实习研究员到助理研究员,从中国科学院特批副研究员再到特批研究员和创新研究员,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由于在农业生态环境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王凯荣教授于1999年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爱那三尺讲台

在科研一线奋战了20多年之后,王凯荣教授于2005年毅然放弃了他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高级职位,来到了莱阳农学院,成为一名教授。当问到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时,王凯荣教授告诉我们的原因也非常简单:“我从1997年开始接触教学工作,招收研究生,之后又开始培养博士生。每每与学生在一起,我都会感到非常惬意,心态也变得愈发年轻,这也激发了我要到高校来从事教学工作的热情。我喜欢大海,喜欢环境优美的地方,坐落于渤海之滨的青岛农业大学就成了我的唯一选择。”到了青岛农业大学,王凯荣教授将他长期科研和在多国留学中获得的知识和阅历优势迅速转化成了教学优势。我校青岛校区成立后,就一直想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使本科生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但苦于没有师资和教材,迟迟不能开课。王凯荣教授到校后,主动承担了这门课程的建设工作。他一方面查阅大量外文书籍、杂志,从中选择适宜的内容作为编写教学的素材;一方面亲自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调研,了解他们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王凯荣教授编纂完成了我校第一本《植物营养学专业英语》教程,并于2005年9月为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首次讲授了植物营养学专业英语,深受学生的喜爱。至今,王凯荣教授编著的这本《植物营养学专业英语》仍是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首选的专业英语教材。王凯荣教授来校之后一直负责环境生态学科的建设工作,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专业的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短短几年内使这些专业分别成为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王凯荣教授是资源与环境学院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之一,这也是王教授深爱自己学生的回报。他常说:“教师首先要喜欢学生,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关心他们现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还要关心他们今后的发展。同时,备好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曾经在一次执教中,遇到一个对前途感到很迷惘的学生,对于他的疑惑,王凯荣教授从学校、个人、专业等方面帮助他分析了四五次,使这位学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从厌学到爱学,最后考取了研究生。王凯荣教授说,“我们要教给孩子们一些正确的人生观,一些生活和学习的技巧,让他们少走弯路。”

王凯荣教授指出:“身为一名农业大学的教授,不仅自己要有丰富的农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自如地用到实际之中。”王凯荣教授潜心钻研现代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想和方法,以科研促教学,注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根据自己在多国学习工作的经历,他坚持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王凯荣教授运用案例法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好地理解并懂得如何运用到实际;运用辩证法使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自己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正是这些方法的恰当应用,使得学生特别喜欢听王教授的课,多年来同学们都把最高的评教分给了自己喜爱的王教授。

他爱那生态环境

王凯荣教授在农业生态与环境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整整33年,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对促进我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国内外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70多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40名。

他曾带领科研团队,历时7年,对我国某铀矿放射性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环境进行了成功治理,使得这一持续污染25年、引起国务院领导高度关注的重点污染矿区的生态景观得到恢复,污染农田土壤得到安全高效利用。基于长期的深入研究,王凯荣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了“重金属污染农田农业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利用”的理论及其技术模式,为我国重金属污染治地区的生态系统重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土地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这一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目前,“生态避害”、“适度修复”和“安全利用”等理念已为我国环境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和政府环保部门广泛接受。

针对我国农区大量焚烧作物秸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王凯荣教授系统地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提出“以秸秆资源化和养分循环利用为纽带,以土壤有机质最适含量阈值为指标,构建可持续农业的土壤—肥料—作物营养和谐体系”的学术思路,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反应良好。

王凯荣教授表示,我们的农业科研成果需要一“深”一“浅”,基础理论性研究要深,成果要经得起国际同行的挑剔;技术性研究要实用,成果的表现形式要浅显易懂,能为农民所接受。

王凯荣教授说,科研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在遇到瓶颈时,不要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应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自身找原因,用自己的不懈追求与努力,克服困难。他说,将来自己的科研目标方向依旧为“环境污染与生态”方向,今后的科研课题会更加侧重从生产实际中找课题,立足地方特色,为地方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

Baidu
作者:刘春玲 李培培 秦紫榕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