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荣教授是果蔬战线的一员“老兵”,从正青春到知天命,把30个严寒酷暑、人生最宝贵的黄金岁月都献给了他挚爱的果蔬贮藏加工事业。
他先后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贮藏加工岗位专家的研究工作,作为第一参加人参加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攻关项目、农业部“948”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多次在国内外知名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在工作中,他更注重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多年来致力于果蔬贮藏与深加工产业化推广,获得了中国食品产业产学研创新发展杰出人才奖。
王成荣教授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学生身上。他培养出的研究生,不少在国内许多知名院校、企业的科研岗位以及政府部门工作。
面对果蔬产业化的重任,勇于担当
王成荣于1978年考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原莱阳农学院园艺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除到中国农业大学3年的学习和为期2年的日本学术访问外,他的其余时间都是在青岛农大校园里,默默耕耘,从事他热爱的果蔬贮藏加工教学及科研推广工作。
谈起省内采后果蔬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王老师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果蔬生产国和果蔬产品的加工基地,山东省的果蔬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已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我国的果蔬贮运保鲜和加工技术总体水平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果蔬采后加工业发展迅猛,初加工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我国果蔬加工产业起步比较晚,果蔬产后减损和精深加工增值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及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果蔬资源采后损失率高、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少等方面。在国内,果品总贮量约2 100万吨,但采后商品化处理量不足10%,加工转化能力仅为8%;蔬菜90%以上以初级产品上市,加工转化能力不足10%。果蔬采后损失高达20%~25%,有的甚至高达50%。而欧美等发达国家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为60%~80%,在意大利,90%的水果要经过贮藏及商品化处理,80%的贮藏库为全自动气调库,果蔬采后损失率不到5%,加工转化能力达总产量的40%左右。
面对我国果蔬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国外的差距,王老师和他的实验室成员坚持奋斗在果蔬产品研究的第一线,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苹果加工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建设、梨产后处理及深加工技术的引进与示范、莱阳梨和葡萄汁工业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高酸制汁苹果杂交育种、西兰花收获胁迫与乙烯调控的未成熟衰老关系研究、鲜切生姜保鲜及姜油提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黑蒜和速溶超微蒜粉加工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研发、苹果汁褐变机理研究和延迟山楂鲜果糖球化糖技术研究等一系列果蔬贮藏加工课题;近3年担任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贮藏加工岗位专家,在功能型果蔬制品、鲜切果蔬、脱水果蔬、果蔬功能成分的提取、果蔬汁的加工、果蔬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果蔬贮藏加工业的迅猛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科研队伍。时光荏苒,现在王老师已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长者,也是从事果蔬领域研究的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一位学者。
面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尽心尽力
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30个年头,30年的教师生涯让王老师双鬓多了几丝白发,但同时也桃李满天下。他曾经主持了学校的果蔬贮藏学课程建设,也获得过“青岛农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和“优秀教师”称号,主讲的本科生课程有“果蔬贮藏学”、“果蔬加工学”、“软饮料工艺学”、“食品原料学”等;研究生课程有“果蔬加工技术研究进展”等。
王老师对本科生的教育是一丝不苟的,30年的教学生涯让王老师已经记不清送走了多少届毕业生。从下面这些教学评价就可以看出王老师的教学态度如何了:“王老师为人谦虚和蔼,平易近人;教学态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贴近学生”,“讲一些前沿的科研进展,开阔了视野”,“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条理清楚,信息量大,与实践相结合,便于理解”,“王老师是一位亲和力很强的老师,深受我们的爱戴”,“王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将重点单元以论文专题的形式展现出来,教授过程中语言简洁明了,在讲授基本基础知识外还会结合实践,生动地向学生介绍科研实验及有关仪器的知识,使我们不仅开阔视野而且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兴趣盎然”。
王老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是细致入微的。王老师会与他的学生一起分析文献,去找文献的中心意思和亮点,帮助他们去伪存真。不仅如此,每次的开题报告会中,王老师还让学生亲自提出意见,互相交流。在实验中,王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包括思路的寻找、整体设计、试验可行性分析……鼓励研究生要“勇于实践、多做实验,不怕失败”。他常说:“老师要在学生科研进程的每一个关节点上,对学生有所掌握和指导”。王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品格,因为他认为在硕士研究生求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做人做事的习惯是将来能具备一个良好工作态度的坚实基础。他常常对学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记录你做过的每一个数据,整理你看过的每一份材料,让它们真真正正地为你所用。”
每逢有出去的机会,或去果蔬企业参观、考察和调研,或去参加全国果蔬相关会议,王成荣教授也都会带上他的研究生。“研究生只在实验室是不行的,一定要多走出去看看,不能与社会脱轨”,“食品这一行更多注重的是社会需求,去企业可以了解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也对他们将来就业有莫大的好处”,“今年的第九届全国农产品贮藏加工科技交流大会就是让我的研究生替我过去的,这样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下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也可以让他们跟许多的优秀人才打打交道,可以增强他们的学术动力”。
在学习科研方面王老师对他的研究生要求非常严格,但也非常“慷慨”,除了会给研究生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补贴,王老师对研究生发表的优秀论文和授权的发明专利也会设学术奖励奖,鼓励他们多出成果。
王成荣教授是最早在青岛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之一,提到自己的学生,王老师满是自豪:“我已经培养了20多名硕士生,其中有的去了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省商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和科研单位,并成为学术教学队伍中的佼佼者;有的考上了质监局、粮食局和卫生局的公务员,成为人民公仆,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有的则去了海尔集团、青岛啤酒等知名企业,造福社会!”
面对自己,心系工作
果蔬贮藏加工领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与王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实验研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心系工作的信念是分不开的。
谈起自己,王老师一语带过:“如果说工作这些年取得了点滴的成果的话,都是领导和同志们支持的结果。”王老师不仅在工作习惯上为人称道,而且在科研教学上一马当先。比如,在每次新课题的预实验过程中,王老师常常要亲临第一线进行指导,带领学生调研文献。就是这样的指导和教育,学生才逐渐明白了王老师的良苦用心,收获了许许多多的关于调研文献的心得和感悟。他也时常跟学生说起自己在北农求学时候的一些趣事和辛酸,勉励学生要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实验条件,锻炼自己的逻辑创新思维,努力提高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王老师还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人要懂得微笑,再艰难的条件也都应该积极乐观地应对”,“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固有千重万难”。
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辞辛苦,勇于担当;不计名利,尽心尽力;不图享受,心系工作,无怨无悔地将心血和汗水倾注在他终身热爱的果蔬贮藏加工事业上。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